1預處理的運行管理
1:格柵間
1、格柵工作臺數的確定 通過污水廠前部設置的流量計、水位計可得知進入污水廠的污水流量及渠內水深,再按設計推薦或運行操作規程設計的入流污水量與格柵工作的關系,確定投入運行的格柵數量。也可通過最佳過柵流速的計算來確定格柵投入運行的臺數。
2、柵渣的清除 格柵除污機每日什么時候清污,主要利用柵前液位差來控制,必要時結合時開時停方式來控制。不管采用什么方式,值班人員都應經常巡視,以手動開停方式積累的柵渣發生量決定于很多因素,一天、一月或一年中什么時候柵渣量大,管理人員應注意摸索總結,以利于提高操作效率。此外,要加強巡查及時發現格柵除污機的故障;及時壓榨、清運柵渣;做好格柵間的通氣換氣。
3、定期檢查渠道的沉砂情況 由于污水流速的減慢,或渠道內粗糙度的加大,格柵前后渠道內可能會積砂,應定期檢查清理積砂,或修復渠道。
4、做好運行測量與記錄 應測定每日柵渣量的重量或容量,并通過柵渣量的變化判斷格柵是否正常運行。
2:污水提升泵房
1、泵組的運行調度 污水廠的污水進入泵房前一般不設調節池,為保證抽升量與來水量一致,泵組的運行調度應注意以下幾條:
(1)盡量利用大小泵的組合來滿足水量,而不是靠閥門來調節,以減少管路水頭損失,節能降耗;
(2)保持集水池的高水位,可降低提升揚程;
(3)水泵的開停次數不可過于頻繁;
(4)各臺泵的投運次數及時間應基本均勻。
2、注意各種儀表指針的變化 例如,真空表、壓力表、電流表、軸承溫度表、油位表的變化。若指針發生偏位或跳動,應查明原因,及時解決。
(1)集水池的維護因為污水流速減慢,泥砂可能沉到集水池池底。定期清洗時,應注意人身安全。清池前,應首先強制排風,達到安全部門規定的要求后,人方可下池工作。下池后仍應保持一定的通風量。每個操作人員在池下工作時間不可超過30min。
(2)作好運行記錄 每班應記錄的內容有:主要儀表的顯示值,各時段水泵投運的臺號,異常情況及其處理結果。
2初次沉淀池的運行管理
1、運行操作人員應觀察并記錄反應池礬花生長情況,并將之與以往記錄資料比較。如發現異常應及時分析原因,并采取相應對策。例如:反應池末端礬花顆粒細小,水體渾濁。且不易沉淀,則說明混凝劑投藥不夠。若反應池末端礬花顆粒較大但很松散,沉淀池出水異常清澈,但是出水中還夾帶大量礬花,這說明混凝劑投藥量過大,使礬花顆粒異常長大,但不密實,不易沉淀。
2、運行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入流污水水質的檢驗,并定期進行燒杯攪拌試驗。通過改變混凝劑或助凝劑種類,改變混凝劑投藥量,改變混合過程的攪拌強度等,來確定最佳混凝條件。例如:當水量或水中SS濃度發生變化時,應適當調整混凝劑投藥量;當入流污水水溫或PH值發生變化,可改變混凝劑或助凝劑來提高混凝效果;當入水中有機性膠體顆粒含量變化,亦應及時調整混凝劑或助凝劑。
3、采用機械混合方式時,應定期測試計算混合區的攪拌梯度(G)核算其有問題時應用時調整攪拌設備轉速或調節入流水量。采用管道混合或采用靜態混合器混合時,由于流量減少,流速降低,會導致混合強度不足。對于其他類型的非機械混合方式,也有類似情況,此時應加強運行的合理調度,盡量保證混合區內有充足的流速。對于水力式絮凝反應池亦一樣,應通過流量調整來保證其水流速度。
4、應定期清除絮凝反應池內的積泥,避免反應區容積減少,池內流速增加使反應時間縮短,導致混凝效果下降。
5、反應池末端和沉淀池進水配水墻之間大量積泥,會堵塞部分配水孔口,使孔口流速過大,打碎礬花,沉淀困難。此時應停止運行清除積泥。
6、沉淀池應合理確定排泥次數和排泥時間,操作人員應及時準確排泥。否則沉淀池內積存大量污泥,會降低有效池容,使沉淀池內流速過大。
7、應加強巡查,確保沉淀池出水堰的平整。否則沉淀池出水不均勻造成池內短流,將破壞礬花的沉淀效果。
8、應經常觀察混合、反應排泥或投藥設備的運行狀況,及時進行維護,發生故障則及時更換報修。
9、定期清洗加藥設備,保持清潔衛生;定期清掃池壁,防止藻類滋生。
10、定期標定加藥計量設施,必要時應予以更換,以保證計量準確。
11、加強對庫存藥劑的檢查,防止藥變質失效。對硫酸亞鐵尤其應注意。用藥應貫徹“先存后用”的原則。
12、配藥時要嚴格執行衛生安全制度,必須帶膠皮手套以及其他勞動保護措施。
13、做好分析測量與記錄。